郑正秋(1889年—1935年7月16日),原名郑芳泽,号伯常,别署药风,广东汕头人。中国内地导演、编剧。中国最早的电影编剧和导演之一,中国电影之父1913年,编剧并参与导演了中国第一部短故事片《难夫难妻》。1922年,与张石川等创建明星影片公司。1935年7月16日晨,郑正秋因病在上海去世,年仅46岁。 演艺经历 1913年,与张石川、杜俊初等联合组建新民公司,专事承包亚细亚影戏公司的编、导、演业务;聘请他编写《难夫难妻》电影剧本,并与张石川合作导演了此片,于是诞生了中国第一部故事短片。此后,他自组了新民、鸣民、大中华等剧社,在上海、武汉等地从事新剧活动。曾编演反对袁世凯复辟称帝的《隐痛》、赞扬孙中山先生革命活动的《孙中山伦敦蒙难记》、揭露日本军国主义者侵略行经的《新华毒》,也有迎合小市民低级趣味的《男女拆白党大交战》等。五四运动前后,创办新民图书馆,发行《药风月刊》。1919年,他曾发行《药风月刊》、《解放画报》支持当时的学生运动。1922年初,与张石川、周剑云等共同创办共组明星影片公司,他除任编剧、导演外,还兼任明星影戏学校校长。同年,为明星公司编写了《滑稽大王游华记》、《劳工之爱情》等4部短片。1923年底,由他编剧,张石川导演的影片《孤儿救祖记》拍摄完成,此片为中国摄制第一部长故事片,也是郑正秋编剧的第一部“社会片”。1924年郑正秋创作第一部妇女题材的电影剧本《玉梨魂》。他编演过《秋瑾》、《革命痛史黄花岗》和《蔡锷脱险记》等等。二十年代他通过《上海一妇人》、《盲孤女》等影片。1929年至1931年他又以现实题材从事创作,编写了《战地小同胞》、《桃花湖》(1930)、《红泪影》(1931)等剧本。九一八、一二八事变后,随着民族危机的日益深重,左翼电影运动的蓬勃开展,在党的电影小组的团结与帮助下,他被选为中国电影文化协会执行委员。1932年他运用长期积累的电影创作经验,带病为宣传抗日、推动爱国运动,编写了《自由之花》、《春水情波》(1933)等影片,部分完成了《再生花》、《女儿经》(1934)、《热血忠魂》等编写工作。1933年,他在《明星月报》上发表了《如何走上前进之路》一文,明确地意识到帝国主义、反资本主义和反封建主义的“三反主义”创作原则。1934年,他编导的《姊妹花》,讲述的是生长在贫富不同家庭中的一对孪生姐妹的不同命运遭遇。该片在上海新光影院上映创下连映60天的记录,创造了当时中国票房的最高记录。1935年3月该片参加了苏联的莫斯科国际电影展览会。他还写了电影剧本《战地小同胞》、《碎琴楼》等。 个人生活 祖父郑介臣,于鸦片战争后上海开埠之际来沪经商,开了家郑洽记土栈而成巨富,早年上海潮州会馆发起人之一。父亲郑让卿,广东潮阳成田上盐汀村人。郑介臣第二子,他以光绪间顺天府试进士第三十一名的资格,当过江浙盐运使,后调任三穗知府。郑让卿三十岁上久婚无子,经友人介绍,在众多候选的男孩中选中他认为将来会大有出息的一个,抱进家门为螟蛉子。时值秋高气爽,因取名正秋,又按潮阳老家的排行,为孩子取字“芳泽”。这个生于1888年12月24日的上海小男孩,从此入了广东潮阳籍,在优裕的官商家庭中生活成长。弟弟郑正冬,后由郑正秋为之改名正栋,寓了他希冀弟弟来日成为国家栋梁的愿望。妻子17岁时娶妻俞丽君。病情正秋从小体格嬴弱。气急、腰痛成了久治不愈的痼疾。当官却无知的父亲为减轻孩子病痛,横下心让他服鸦片止痛。从此,鸦片烟毒渐渐侵袭了小正秋全身,形成难以抗御的毒瘾。也是14岁那年,一位西医诊断小正秋患的是先天性心脏病和肾结石。经治疗,结石似已排出体外,可心衰依旧,还多了个咳嗽、多痰的毛病。戏迷读书之余,郑正秋迷上了京剧,以至哪天没去茶园看上一场戏,吃饭也不香。他偏爱毛韵珂、潘月樵和梨园世家夏月珊、夏月润兄弟的戏。并能模仿孙菊仙、汪笑侬、谭鑫培等名伶的唱腔。 社会活动 1933年10月,他参加过一次欢迎国际反帝大会代表的集会。 人物评价 郑正秋的电影活动得益于20世纪初期中国社会和时政批评“公共空间”的存在,并在某种程度上有助于这种“公共空间”的形成。正是在中国民族电影筚路蓝缕的开拓时期,郑正秋以其丰富的电影实践和独特的电影形式,秉持着教化观念的张扬和影像秩序的建立的电影启蒙姿态,完成了社会改良思想和人道关怀视野的启蒙电影伟绩;跟“五四”新文化运动中的精英话语相比,郑正秋电影独具一种温情的平民色彩并得到广泛的观众认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