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夫之(1619—1692年),字而农,号姜斋,又号夕堂,湖南衡阳人。清初曾参与抗清运动,失败后辗转隐居深山,康熙十四年(1675)以后定居衡阳石船山湘西草堂,著书终老,学者称船山先生。作为一位博学深思、卓然独立的通儒,王夫之一生著述极多,成就卓越,其文论和诗学研究也十分深入,自成体系,相关著作有《诗译》《夕堂永日绪论》(内、外编)《南窗漫记》《诗广传》《楚辞通释》《古诗评选》《唐诗评选》《明诗评选》《姜斋诗话》等。在这些著作中,王夫之构建起了独具特色的诗学体系,包括“诗道性情”论、“情景相生”论、“诗乐一理”论、“兴观群怨”论、“取势”论、“声情”说、“取影”说、“宾主”说、“兴会”说等。王夫之的这些诗学理论,往往在继承中有创新,于总结中寓突破,是对前人观点的拓展与超越。本文将着重选取其中的“即景会心”说、“圆净成章”说、“兴观群怨”论、“乐体诗用”论四论进行相关解读。
一、“即景会心”——艺术直觉论
在《夕堂永日绪论内编》第五则,王夫之提出了“即景会心”说。
“僧敲月下门”,只是妄想揣摩,如说他人梦,纵令形容酷似,何尝毫发关心?知然者,以其沉吟“推”“敲”二字,就他作想也。若即景会心,则或推或敲,必居其一,因景因情,自然灵妙,何劳拟议哉?“长河落日圆”,初无定景;“隔水问樵夫”,初非想得:则禅家所谓现量也。[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