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琴就是具象化的综合情感载体;简·康平用那么诗意、浪漫的镜头,讲了一个女人一段真实到血淋淋的经历,有关这个女人对钢琴的迷恋和她的感情纠葛. 这个创作思路本身就是导演追求现实主义的体现,高级的女性主义电影就应该这么拍. 她拥有自己的艺术爱好,却因世俗伦理被流放到荒野下嫁给一个素未谋面又自比为神的男人,随后饱受折磨,同时一个爱她爱到爱屋及乌的汉子出现了(助她解脱). 而片中类似母女二人身穿笨拙裙装走过各种泥泞地这样的细节处理也很到位,既符合那个年代的风貌,同时也表现了着装对女性的束缚. 其实到最后,钢琴已成为女主角和解路上的绊脚石,那么让一切都沉向海底,获得新生的人冲破水面,迎接崭新的生活,实现自我和解. 说实话,本片略带刻意的成分,但那种对残酷现实的真实写照并由此生出的真情流露的力量,的确是无比动人的. 7/10. 对日本普通民众的情感结构摆脱不了强烈的政治宣传,开头镜头展示父亲脚上的长条伤疤和叔叔毁坏的耳朵,细节控诉战争带给民族的重创,最突兀的一幕是父亲带儿子上医院看望陌生的生母,养母给生母跪下道歉,其中的人性美好得不切实际. 父亲对同样身为军人家庭代表的喜一,不鄙视反而热心接纳,他赶走嘲笑妓女孩子的顾客并给孩子变魔术忘记悲伤,眼神放空望着喜一唱的军歌,一个和蔼、为国而战的军人父权形象巧妙模糊了侵略者的本质. 或许用意识形态批判这部细节纯粹朴实的电影有失偏颇,毕竟医院外的无声小丑、船上点酒精烧螃蟹的场景都极富震撼力,儿童充满光辉的眼神将与母洗澡、逛集会弄丢钱和窥见接客一幕幕的满腹委屈和绝望,表演得恰如其分,河神节夜晚烟火和结尾房船的门窗紧闭达到了痛楚滋味的高潮,这种被美化的人性是反战文艺作品的通病.